大學生消費行為研究報告(通用8篇)
許多學生在追求生活品質的也面臨著學業(yè)與財務的雙重負擔。盡管大部分學生傾向于合理規(guī)劃開支,但對于奢侈品、娛樂活動的消費仍然顯著,以至于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理解這些消費行為背后的動因,對于高校管理者、家庭和社會各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校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1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5份。
二、被調查者基本情況
在本次調查中,男性大學生占比34.05%,女性大學生占比65.95%。其中,70.00%來自農村,20.00%來自鄉(xiāng)鎮(zhèn),10.00%來自城市。
三、大學生整體消費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月均生活費主要集中在600元以下,占58.05%;600-1000元的占32.30%,而超過1000元的僅占9.65%。
大約65.4%的受訪者生活費完全依賴于父母,7.00%的學生通過打工獲得生活費,3.23%的同學通過獎學金來補貼生活,三者兼有的比例為24.47%。另外,約4.00%的困難學生則依靠助學金生活。絕大多數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仍然依賴于家庭。在問及“使用父母的生活費,有何感受”時,25.3%的學生表示“理所當然”,52.1%則感到“無奈”,只有22.6%的學生表示“希望以后能有所回報”。
在調查的消費行為中,飲食、娛樂和個人消費品(如服裝、化妝品等)是大學生的主要消費項目。其中,飲食消費占比達48.20%。除了餐飲開支外,28.40%的學生選擇將資金用于娛樂活動,而這一情況在二年級及以上的學生中更為普遍。另外,29.3%的學生(女性占比較多,尤其是高年級的女生)在服裝、化妝品及飾品上的支出也明顯。
四、調查結果分析
大學生生活在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中,他們的消費觀念受到了顯著的影響。調查發(fā)現,不論是經濟來源、消費結構,還是消費理念和水平,大學生的消費特點表現出超前、實用和多樣化,這應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關注。校園內的消費群體也呈現出不同層次,各自的消費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模式以及客觀環(huán)境等因素均對學生的消費觀念產生了顯著影響。
(一)價格、質量、品牌是影響大學生消費的三大主要因素。
在調查中,盡管一些社會風氣滲透至校園,部分學生受其影響,但大多數同學的消費依然較為理性。問及“購買商品時最注重的因素”時,57.30%的大學生選擇了“質量”,20.70%選擇了“價格”,而10.50%則選擇“品牌”。由此可見,價格、質量和品牌是影響大學生消費的核心要素。由于許多學生的消費來源主要依賴于父母,他們通常會在購物時優(yōu)先考慮商品的性價比,才會做出明智的選擇。然而,消費趨勢正在逐步變化,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加入高消費行列。
(二)大學生的經濟獨立意識較為薄弱
當代大學生普遍依賴于家庭支持,調查顯示,只有37.2%的學生有過兼職經歷。在被問及“兼職的目的”時,44.5%的學生表示是希望增長社會經驗,19.50%希望實現經濟獨立,28.00%則單純?yōu)檠a貼生活費。這表明,大學生打工的目的不僅限于經濟需求,更多的是為了提升自身能力和生活質量。大多數同學的經濟來源依賴父母的支持,使得他們在消費時對金錢的使用沒有過多顧慮,因而形成了對經濟的依賴感。調查結果顯示,79.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消費超出原定計劃,甚至有的同學還需借錢回家。這說明大學生的經濟獨立意識亟需提升。
(三)部分學生存在攀比、奢侈和求異心理。
在選擇個人消費品時,48.30%的學生注重性價比,而42.00%的學生則較少在意購物地點,主要關注是否經濟實惠。約6.20%的學生是采取“非名牌不買”的態(tài)度。這兩類學生在消費心理上有所不同,那些追求檔次和崇尚名牌的學生,通常喜歡在專賣店和大型超市購物,這與他們的家庭經濟背景和消費觀念密切相關。
(四)沖動消費現象普遍存在
調研數據顯示,63.8%的大學生有沖動消費的傾向,尤其是女性的比例明顯高于男性。約1/3的學生愿意借錢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近1/4的學生為購買后悔,認為所購物品用不到。調查顯示,只有34.5%的學生認同自己是精打細算型的消費者,9.8%則認為自己屬于隨意消費型,大多數(55.7%)的學生對此并無明確判斷。當前大學生在個人消費方面表現得更多是沖動消費,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與商家的引導及個人的消費心理有關,許多學生沒有計劃性,消費行為較為隨意。
調查表明,35.8%的學生出現生活費超支的情況,有些同學一學期的生活費在兩個月內就用光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在理財方面缺乏規(guī)劃性與理性。當生活費透支時,僅有約8.3%的學生會直接向父母求助,20.5%的同學會借同學或朋友的錢,大多數(61.2%)的學生傾向于削減開支或通過打工賺取補貼。面對收入的使用,由于動機不同,使用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近九成因家庭經濟原因而打工的學生會選擇存錢以備不時之需,而那些出于鍛煉目的工作的人則會將收入用于社交、購物及彌補生活費的不足。
(五)大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淡薄,浪費現象嚴重。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相對薄弱,尤其體現在社交和食物浪費上。社交方面,大學生普遍認為,建立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要的節(jié)日或生日時,大學生通常會送禮物或請客,這種“人際投資”的觀念在校園中逐漸盛行。而在飲食方面,食物浪費問題也相當嚴重,特別是在倡導節(jié)約和環(huán)保的當下,大學生更應提高節(jié)約意識。
(六)學校教育對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影響
然而,實際上高等院校在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對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研究相對薄弱,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對消費觀的教學也顯得不足。由于對大學生消費心理的了解不夠深入,加之課程設置的局限性,消費觀教育未能充分展開,因此難以真正起到指導作用。
在學校的文化建設中,普遍缺乏對大學生倡導節(jié)約的消費觀的內容。除了在個人興趣和穿著方面突出個性外,學生對時尚品牌、生活用品的消費觀也亟待引導。
在校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2
一、研究背景: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在現代社會中日益受到關注。他們不僅是消費的主體,也在消費趨勢中扮演著重要的引領角色。從某種程度上看,大學生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體現了當代社會的經濟活力及文化特征。作為一名關注社會經濟動態(tài)的大學生,在朋友的激勵下,我們小組決定開展一項關于在校大學生消費情況的調查,以此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數狀況和潛在趨勢。本調查以聚焦消費方式、消費習慣和心理需求為基礎,希望能為各位讀者揭示出當前大學生的消費特點與發(fā)展方向。
開展本次調查,主要有兩個目的:通過對在校大學生消費現狀的調研,分析他們的消費構成、消費偏好及影響因素;從這一研究中提煉出更廣泛涵蓋全國高校大學生群體的消費理念、意識及心理特征。
本次調查對象為某高校在讀學生,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問卷包括電子問卷和紙質問卷,共有60位學生參與,涵蓋從大一到大四的不同年級,以確保樣本的廣泛性和代表性。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65%的生活費在800至1500元之間,34%則在800元以下,生活費超過1500元的學生極為稀少。大部分同學的生活費來源于家庭,僅有少數學生提到依靠獎學金和勤工儉學來維持日常開銷??梢钥闯?,大學生普遍仍然依賴家長提供的經濟支持。進一步分析生活支出,發(fā)現42%的學生在飲食上的花費最多,22%用于通訊費用(如電話費和網費),購物和社交活動各占16%,而在生活用品和其他方面的支出較少。
與以往數據相比,大學生的消費結構正在逐漸向改善生活質量的方向發(fā)展。盡管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費比重有所下降,但其消費仍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為主。調查反映了大學生的消費偏好趨于多元化,有些學生選擇將大部分生活費用于飲食,而另一些則偏向通訊和娛樂。問及生活費用的結余情況,6%的學生表示結余較多,54%表示略有結余,而34%的學生認為剛好夠用,說明他們的生活費安排大致合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46%的學生表示在消費時沒有計劃,只有24%的學生有意識地在進行計劃消費,這顯示出他們在消費習慣上亟需改善。
在被問到對于自身消費的滿意度時,多數同學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只有14%的學生表示不滿,顯示出相對穩(wěn)定的消費狀況。我們還發(fā)現,有76%的學生在消費時會經常沖動,缺乏理智消費的意識。他們在選擇消費品時對質量更加關注,然而仍有部分學生僅看重價格低廉,反映出在消費觀念上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三、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學生消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消費盲目性較強,缺乏理智。
2、沒有合理的消費計劃或記錄,對自身消費狀況缺乏清晰理解。
3、消費中缺乏節(jié)約意識,理財能力較弱。
4、在學習方面的投資較少,影響自身能力的提升。
四、改進建議:
1、增強儲蓄意識,培養(yǎng)合理的消費觀念。
2、大學生應樹立理性消費的理念,避免無節(jié)制的消費行為。
3、提倡“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有計劃地進行消費。
4、加強對消費行為的自我監(jiān)控,減少非理性消費,抵制攀比心理。
5、利用校園媒體引導消費輿論,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
6、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引導學生朝著合理的消費方向發(fā)展。
在校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3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消費市場的發(fā)展,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消費群體,逐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通常年齡較小,消費心理和行為顯著不同于其他群體。一方面,他們具有強烈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經濟獨立尚未完全實現,使得消費受到不少限制。消費觀念的超前與消費能力的局限,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消費選擇。作為特殊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行為自然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并且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非理性消費及相關問題。為此,我們決定通過對身邊同學的消費行為進行一次深入調查,以了解大學生的消費支出情況,包括他們的消費額度、消費類別及合理性,進而探索如何進行合理改善。
二、問卷情況
本次問卷共發(fā)放42份,回收有效問卷31份。問卷的發(fā)放主要集中在我們周圍的同學,基本實現了隨機發(fā)放的要求。
以下是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所做的具體分析。
三、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1.總體消費情況
統(tǒng)計結果顯示,消費主要集中在350-500元與500-800元之間。對于這一基本消費群體而言,這一結果略顯偏低。我們認為,更合理的人數分布峰值應當出現在500-800元區(qū)間,而其他消費區(qū)間應呈正態(tài)分布,選擇極端情況(350元以下及1200元以上)的人群較少,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規(guī)律。
2.恩格爾系數
根據表中數據,飲食支出在350-450元之間的人數最多,“餐飲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較高,這使得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恩格爾系數較高。雖然這一數據受到學校物價水平及個人飲食習慣的影響,但仍能夠較好地反映出福州地區(qū)大學生的消費支出概況。
3.通訊開銷
隨機問卷調查顯示,擁有手機的同學占據被調查人數的超過三分之二,反映出手機在校園內的普及程度。并且,在這部分擁有手機的同學中,每月花費超過100元的占到43%,幾乎接近一半。若我們按每條短信0.1元、通話費每分鐘0.3元計算,月平均支出將在250元以上,這意味著他們每天需打十幾分鐘電話或發(fā)幾十條短信,顯然部分支出并非必要。從感知上來看,大一時的電話支出較多,而大二后這部分支出顯著減少,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在20-50元和20元以下的月支出達到78%,也就是說,接近八成的同學每月電話消費相對較少,或是每通電話時間較短。這可能與在校生日常忙碌的生活有關。
4.打工動機
調查顯示,增長社會經驗是選擇做家教的主要原因,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的做家教意圖并不在于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提升自身的社會經驗。這也反映出同學們的經濟條件較好,能夠承擔日常開支。但我們同樣需要關注這一資金來源,下一題我們對此進行了設計。
5.生活資金來源及家庭收入
在提出這一問題前,答案在我們的預期之中。結果顯示,超過90%的被調查者的生活資金主要來自父母或家庭支助,這清晰地展示了這一現象的普遍性。這種情況意味著當代大學生們普遍存在依賴家庭的現象,許多人甚至認為這種依賴是自然而然的事。即便是做家教,很多同學也并非出于減輕父母經濟負擔的目的,經濟獨立意識的缺失可見一斑。
大部分同學家庭的月收入普遍較高,返回查看前述的消費支出,便可以理解這些看似過高的消費。然而,我們也應探討一個問題:收入雖然高,是否就意味著可以肆意揮霍呢?
6.自我評價
結果顯示,71%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花銷較大,與預期相差甚遠。然而,大家依然保持著這種消費習慣,這顯示出大學生在消費心理方面的脆弱。
四、更進一步的思考
綜合以上的數據顯示,“只讀書而不問世事”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今的大學生正經歷市場經濟的強烈沖擊。在同一校園內的大學生,擁抱著多元的經濟背景和消費能力,這種經濟差異不僅反映出他們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與性格特點,也展現了地域經濟的差異。然而,大學生作為一個整體消費群體,還是有一些共同的消費特征。
1.理性消費占主流
價格、質量和潮流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注重實際、崇尚理性消費仍然是當前大學生的主要消費觀念。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最先考慮的因素通常是價格和質量。這和中國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依賴于父母的資助、兼職收入較少的現狀密切相關,使得他們每月可支配的消費金額一般在400-800元之間,家庭條件較好的通常也不超過1000元,而這筆資金主要用于飲食及基本生活開支。因為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在花錢時通常會相對謹慎,力求“花得值”,他們會盡量尋找性價比高的商品。在校園內外,大學生的社交活動逐漸增多,涉及到生活層面、開始談戀愛等多重因素,他們也會更加關注個人形象,追求品位與質量,盡管不一定選擇名牌,但商品的質量仍然是他們的重要考量。
大學生的消費仍停留在“溫飽”階段,吃穿仍是主要的支出領域,但這種狀態(tài)有向“小康”過渡的趨勢(如日益增加的手機支出及潛在的戀愛支出均體現了這一點)。
2.消費層次的兩極分化
調查顯示,某大學生的年消費最高可達28500元,而年消費最低的僅有2100元。大學生年均消費為8383.96元。值得注意的是,92.7%的大學生將家庭供給視作重要的經濟來源,家庭收入越高,其給與學生的經濟支持就越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奢侈消費格局,主要體現在旅游、電腦、手機等方面的消費。這一點在我們的調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梢姡髮W生之間的消費差距在擴大,兩極分化日益明顯,這在我國當前經濟社會劇烈轉型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一現象在今后或將會有所改善。
3.對知識投資的重視
調查表明,由于就業(yè)單位對高學歷的要求,許多大學生選擇讀完??圃偕究?,甚至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會大量購買參考書籍。還有學生在主修專業(yè)課程的輔修其他學科,以此來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在旁聽課程、購買學習資料等方面,他們開支不菲,且家長對此也樂于提供支持。
4.消費結構不合理,尤其在女生中更為突出
大學生的消費結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主要由生活費用和學習資料的購買構成。在生活費用中,飲食支出占據重要位置。按照廣州地區(qū)的物價水平,估算學生在校期間的每日基本飲食開支為十元左右,由此每月的凈飲食費用約300元。
我們驚訝地發(fā)現,被調查的12名女生中,有66.7%的飲食費用在350元以下,其中一些人為了保持身材控制飲食,另一些人則因經濟原因選擇低價餐食;而在19名男生中,只有84.2%的人達到這一標準。當詢問他們是否關注自己的營養(yǎng)結構時,例如對“一杯奶養(yǎng)起一個民族”這一說法時,90%的同學表示認可,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未給予重視。我們在討論會上指出飲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時,許多同學,尤其是女生,承認對健康飲食知識的了解并不足。
5.過度追求時尚與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討論會上,一些同學坦言為了擁有一款流行手機,甚至不惜節(jié)省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購買一雙名牌運動鞋,或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不惜向他人借款,甚至采取不當手段以滿足自身欲望,這反映出部分學生缺乏量入而出的意識,而虛榮心又使得攀比心理屢屢滋生。
6.戀愛支出偏高
調查與討論顯示,部分談戀愛的大學生每月額外支出在100-200元之間,最低的也有50元,最高甚至達到500元(如送對方名貴禮物)。他們普遍認為,為了追求感情必須投入物質開支,往往難以理智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這一點令人擔憂。有趣的是,傳統(tǒng)上談戀愛的花費通常由男方承擔的現象已被打破,現出現三種情況:男方全擔、男女共同分擔以及女生主動承擔全部費用,女生的戀愛支出甚至超過男生的情況也不再少見。這體現了傳統(tǒng)與現代生活方式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交融。
7.經濟獨立意識較低,儲蓄觀念淡薄
例如,調查發(fā)現有7名同學從未嘗試過家教,大多數嘗試者的目的多為增長社會經驗,而以“補貼家用”為目的的比例極低,顯然,大家在這方面的意識極為薄弱。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年輕人16歲開始實現經濟獨立的情況相比,我國大學生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反觀這一現象,也為我們增強學生的經濟意識提供了契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清崎曾提出:“理財與你掙了多少錢無關,而是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然而在討論中,許多同學對理財的了解頗為陌生。詢問一學期結束后的經濟狀況時,大部分同學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超出計劃,甚至有些同學需要向他人借回家的路費,僅有極個別的同學具備儲蓄意識。
五、當前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偏差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缺乏計劃的消費行為、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心理、奢侈浪費及過高的戀愛支出等問題,既與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也與家庭與學校教育的缺失引導密不可分。
1.如今的大學生生活在“無圍墻”的校園中,與社會全方位接觸。當一些大學生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的侵襲時,若未能及時得到來自學校和家長的引導,便容易形成心理趨同。尤其是對那些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的學生而言,這種思想在消費行為上尤為顯著。更糟糕的是,部分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學生,可能為滿足消費欲望而采取損人利己甚至違法的行為。
2.父母對日常消費的原則和立場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如果父母自身的消費觀念有誤,又怎能正確引導孩子的消費行為呢?
3.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也對學生的消費觀念產生重要影響。
實事求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學生的消費觀教育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對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的研究尚顯不足。在“兩課”教學中,針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也較為欠缺。由于對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的理解不夠全面與客觀,再加上課程設置的缺陷,使得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密切相關的消費觀專題教育難以充分展開,從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指導目的。
校風建設中普遍缺乏倡導大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消費觀內容。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與行為除了在個性表現上相對突出外,對于時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費用等主要消費內容,往往表現出群體從眾心理。高校校風反映的正是學生的群體心理與行為特征,強化學生良好消費意識與消費行為的培養(yǎng),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六、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總體上處于成長與成熟的階段,他們在質量、價格、品牌和情感等多個影響因素中,首先關注的是商品質量,但也極為重視品牌及情感因素??梢哉f大學生的消費觀呈現出一種感性與理性并存的特征。而在追求流行與時尚的過程中,更顯得雙重性和困惑并存。適度追求是合理的,但過分的攀比行為或將產生消極影響。
在校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4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的消費情況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作為一個獨特的消費群體,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習慣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他們的消費模式不僅反映了個人的生活方式,也對未來的社會消費趨勢產生深遠影響。調查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我們協會針對這一主題所進行的調查結果。
1 每月平均生活費情況
根據我們的調查,發(fā)現城市大學生的月生活費明顯高于農村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在500元以下的只占4.5%,而超過1300元的則占5.5%。大多數學生的月消費在500元到1300元之間,其中501元到800元的占53.7%,801元到1300元的占36.3%。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平均消費水平整體上還是比較合理的。
2 生活費的主要來源
調查顯示,88%的大學生主要依靠父母支持生活費用,5%的學生依靠獎學金,15%的學生通過兼職來補貼日常開支,另有2%的學生有其他經濟來源。這表明,盡管大部分同學的經濟來源依賴于家庭,但隨著年級的提升,這一比例有所減少,同時來源開始趨向多樣化。
3 每月主要消費項目
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學習生活,從調查結果看,95%的學生在伙食上的消費占每月支出的50%;服裝費用占10%-20%;而在書籍和培訓方面,大二和大三的學生比例相對較高,大約為5%-20%,大一學生則相對較少。娛樂和社交消費也占據了學生支出的重要部分,15%的學生在這方面的消費占到30%,75%的學生則為10%。大學生的消費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勢,顯示出他們期望走出校園、融入社會、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愿望。
4 消費方式的選擇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消費的方式也日趨多樣。調查中有15%的學生選擇網絡購物,64.5%的學生依然偏好到大型超市或百貨商場購物,14.5%的學生更喜歡專賣店或品牌店,其他6%的學生則主要選擇小商鋪??梢钥闯?,學生的消費方式越來越豐富。
5 理財情況
在我們的調查中,85%的學生表示從未有過記賬的習慣,只有13%的學生偶爾記賬,且僅有2%的學生每天堅持記賬。對于生活費的管理,70.3%的學生表示一邊消費一邊考慮,12.3%的學生則是隨心所欲,12.4%的學生力求節(jié)省,僅有5%的學生會事先制定詳細的計劃。整體來看,面對相對寬松的經濟條件,學生的花費相對隨意。
6 消費時的顧慮
消費時的顧慮也是調查的一部分,結果顯示85%的學生關注商品的性價比,15%的學生考慮資金問題,而10%的學生則會考慮商品的流行程度。在此次調查中,沒有學生考慮和他人比較的因素。這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消費心態(tài)更加成熟,攀比現象明顯減少。
7 消費心理分析
調查中,76.7%的學生表示在有實際需求的情況下才會消費,12.3%的人則根據心情消費,9%的學生會在資金充裕時進行消費,2%的學生會選擇折扣促銷進行消費。在面對“光棍節(jié)”等促銷活動時,85.2%的學生會更關注是否有需要,7.3%的人選擇冷靜觀望,只有少數學生表現出購物欲望。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消費心理依然較為成熟。
在校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5
【內容提要】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的消費構成、習慣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發(fā)現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總體來說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一些不理智的消費現象,并呈現上升趨勢。消費結構顯示出新的變化,多層次的消費水平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復雜的影響?;趯τ绊懘髮W生消費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我們認為應重視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并有效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關鍵詞】大學生 消費情況 調查報告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他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上,進而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不僅體現了他們的個人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反映了這一代年輕人的精神面貌。關注并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成為了這一研究的出發(fā)點。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主要依賴于家庭支持,同時也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同齡人消費觀的影響。在這一年齡段,大學生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在形成中,因此在消費方面需要有明確的引導,這是我們研究的另一個重要依據。
作為知識水平相對較高的群體,大學生在消費行為上往往具有引領作用。了解并關注他們的消費觀,對于促進社會整體消費行為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探索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合理引導他們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不僅有助于個人的發(fā)展,也將對社會消費風氣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是開展本研究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結合定量與定性兩種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為主要手段,同時輔以口頭和網絡調查。問卷設計的重點在于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消費情況以及影響其消費心理的因素。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關注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和消費現狀;第二部分則探討他們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在某高校進行,選擇的調查對象為在校本科生,涵蓋了不同年級和專業(yè)的學生。調查獲得的問卷共有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1份,有效回收率達97%。通過網絡調查獲得瀏覽人數107人,回復23份,口頭調查則保證了100%的有效回收率。接著,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分類匯總,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三、大學生消費構成分析
(一)大學生日常消費水平
根據調查統(tǒng)計,大學生平均月消費水平在3000元到5000元之間,部分學生的消費甚至更高。調查還顯示,師范生的消費水平普遍低于非師范專業(yè)的學生。這主要是由于師范生的學費較低,加之學校提供的補助相對較多。數據顯示,師范生中,消費在150元以下的占20%,250元左右的占35%,300元左右的占34%,而400元以上的僅占11%。
大學生的消費呈現出中間偏大的特征,大部分學生的日常消費水平較為中等,過低或過高的消費群體相對較小。這一現象反映了大學生在消費方面的理性選擇,同時也說明了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在校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6
我國經濟實力持續(xù)增強,人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大學生的消費問題逐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從1998年至20xx年,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大幅提升,中國大學生的總數從108萬激增至x多萬,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消費群體逐漸浮出水面。這個群體不僅文化素質較高,同時在同齡群體中也具有更好的道德修養(yǎng),因而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值得重視。
大學生的消費觀念表現出了新變化,新的消費態(tài)度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個人成長,也在潛移默化中對整個社會的消費方式產生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學生的消費現狀,已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也成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
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能力不斷提升,消費結構呈現多樣化趨勢。除了基本的生活和學習開支,他們越來越多地將資金投入到互聯網通信、社交活動、戀愛等方面。針對在校大學生消費水平較高的現象,
x學院的一位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對自己教授的xx班的43名學生進行了“在校大學生的月生活費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月生活費在1000元以上的占20%,500-1000元的占50%左右,而低于500元的則占30%左右。在這個班級中,超過35%的學生擁有電腦,約60%的學生擁有手機,因而網絡通信費用在大學生的消費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
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有一句老話叫“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大學后,將經濟支持視為理所當然。這種現象一方面導致家庭的經濟壓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容易讓孩子形成揮霍和追求享樂的不良消費習慣。研究還發(fā)現大學生在消費中存在攀比和趨同心理。
由于受環(huán)境影響以及自我群體化特征,大學生在消費時會傾向于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常常表現出“從眾”心理。在消費過程中,即使沒有強烈的需求,也可能因為看到他人購買某種商品而跟風購買,以保持與群體的一致性。
如果對于這種趨同心理的引導不夠,就可能演變成攀比和炫耀心理。這兩種心理實際上反映了一種超越自我價值的虛構,常常體現在對奢華生活的追求上。許多大學生把擁有奢侈品作為炫耀自己的資本,而不是以學業(yè)或才華作為其價值的體現。
x教授指出,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多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早熟消費,即消費水平和質量超出了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其次是畸型消費,消費內容繁多且趨向高檔;第三是奢華消費,追求不切實際的奢侈表現;第四是炫耀消費,把高消費視作優(yōu)越感的象征;第五是懸空消費,即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及自身消費能力的忽視;第六是情緒化消費,將消費視為填補精神空虛的方法。
在校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7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消費觀念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話題,而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消費群體,“消費的內容”和“消費的方式”直接影響著未來消費的趨勢與模式。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轉折期,消費需求表現出多樣性與個性化。關注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與行為,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為此,我進行了一個關于大學生消費現狀的小型調查,以便深入分析這一群體的消費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約50%的大學生的生活費介于500至800元之間,而低于500元和超過800元的占比各為25%左右。這一數據反映出大多數大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相對普通,通常為中等收入家庭,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他們的消費水平。
從調查數據來看,大學生的恩格爾系數相對較高,接近70%的學生在伙食上的支出占到生活費的一半以上,僅有約15%的學生伙食費占生活費的四分之一以下。這進一步表明仍有許多大學生面臨溫飽問題,其他消費則受到了制約。這也提醒我們,國家需要加速經濟的發(fā)展,促進大學生消費的增長。
除了伙食費用外,我還調查了大學生在生活用品、學習、戀愛、聚會及通訊等方面的消費。結果不出所料,生活用品和學習消費依舊是大學生的主要支出項目,而戀愛和休閑娛樂的消費也顯示出其重要性。
此次調查的對象主要為土木工程學院的學生,男生比例偏高。在聚會方面,消費顯得尤為顯著。朋友過生日、比賽獲獎、獲得獎學金或當上學生干部時,大家常常聚餐慶祝,消費金額通常在200至500元不等。這表明聚會消費在大學生的支出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戀愛消費同樣不容小覷。調查顯示,有20%的大學生每月在戀愛上的支出超過200元,他們認為這是追求感情的必要支出,往往難以保持理性的消費觀。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學生的戀愛消費并不明顯低于男生,傳統(tǒng)的“由男方承擔”的觀念正在逐漸被“AA制”取代,這一趨勢恰恰反映了當代的消費觀念在不斷變化。
在通訊消費方面,大學生的手機普及率幾乎達到了100%。根據調查,月通信費用在20至80元的學生占了三分之二,而其余的則多在80至100元之間。這表明,大學生在手機消費上存在高支出和不理性的現象,這也是當代大學生消費問題的一部分。
在調查中,我還對大學生的經濟來源進行了了解。數據顯示,92.8%的大學生仍以家庭為主要經濟支持,只有7.2%的人通過自己工作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拔襾碜云h地區(qū),現在讀大學,找工作比較難,生活費用還是靠父母支撐?!币晃淮笠慌绱吮硎?。“我家經濟條件尚可,不需要自己打工來補貼生活費?!币幻写髮W生補充道。
顯然,當前大學生的自立能力偏低,許多學生仍依賴家庭的供給,缺乏獨立的經濟來源和自我管理能力。雖然接近80%的人認為應當通過打工來減輕家庭的負擔,但由于能力的不足,他們往往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調查也表明,價格、質量和時尚是影響大學生消費的重要因素。普遍來看,理性消費依然是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消費觀念。當購買商品時,價格和質量是他們的首要考慮因素。雖然大學生在校園內的社交活動較多,但許多人仍愿意花費更多,選擇那些在外觀和質量上都很有吸引力的產品。這導致奢侈消費和攀比心理在他們中間蔓延,甚至一些經濟條件緊張的學生為了滿足虛榮心而采取不當的手段。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調查還有一個重要發(fā)現,即約70%的學生認為他們的生活費不夠,除了部分因為家庭經濟壓力外,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學生們的盲目消費。統(tǒng)計表明,他們在情感和社交消費上容易沖動,且常常受到群體影響,難以做出理性的判斷。如何引導大學生進行理性消費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理性消費要求對個人的消費進行適當的規(guī)劃。在每月獲得生活費后,哪些消費是必須的,哪些是可以控制的,以及哪些是為了個人喜好而支出的商品,這些都需要通過合理的計劃來管理。
“勤儉節(jié)約”是許多人提倡的消費理念,特別對于那些以月光族而聞名的學生,更應將其視為消費標準。這一理念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既是我們應當倡導的,也是理性消費的一種體現。在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的消費觀念培養(yǎng)至關重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消費意識和習慣,促進理性消費行為的形成。呼吁大家都成為理性的消費者,共同營造良好的消費環(huán)境,推動消費的健康發(fā)展。
在校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8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呈現出明顯的多樣化特征,手機、旅游、電子產品及娛樂消費成為了他們的主要關注點。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當被問及“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渴望做的事情是什么”時,絕大多數學生表示希望“旅游”,其次是“購買電腦”。這反映出大學生渴望走出校園,融入更廣闊的生活和自然環(huán)境,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愿望。
調查顯示,大學生在購物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商品質量。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以家庭資助為主,兼職收入相對較少,每月可支配的消費金額通常在300至8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學生一般也不會超過1000元。而這部分資金主要用于日常飲食和生活開銷。由于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在花費時顯得格外小心,力求“物有所值”,并盡可能尋找那些性價比高的商品。在校內外,大學生參與的社會活動相較于以往顯著增多,加之城市生活環(huán)境和戀愛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并不會選擇那些雖然便宜但質量差的商品,反而更加關注自己的形象,追求品質和檔次,盡管不一定會購買名牌商品,但商品的質量顯然成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大學生們站在時代的前沿,追求新奇與個性,敏銳把握時尚潮流,這是他們共同的特征。其中最顯著的消費行為便是對手機的青睞。目前,大學生的手機擁有率普遍不低于40%。電腦及相關配件的消費也大幅增加,從幾十元的上網卡到高端的筆記本電腦,都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甚至將電腦視為“知己”。同樣,發(fā)型、服飾、飾品等也是大學校園中的“追新族”所追求的商品。調查數據顯示,在購買時,“是否流行”緊隨價格和質量之后,成為大學生考量的重要因素。當被問及“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是否愿意購買名牌產品”時,約80%的學生表示肯定。以上情況充分展現了大學生對高品質、高品牌和高品位生活的追求。
關于“財商”這一概念,羅伯曾指出:“財商與個人收入無關,它衡量的是一個人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讓這些錢為自己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討論活動中,許多同學對“財商”一詞感到陌生。當被詢問到學期結束后的經濟狀況時,大多數同學坦承消費超出原先的計劃,甚至一些同學需要借錢回家。即使有些同學有剩余,也常??紤]如何將其花完,真正有儲蓄意識的幾乎屈指可數。這顯然說明了大學生們在財商方面迫切需要提高與培養(yǎng)。大學生的生活消費構成以生活費和學習資料、用品的購買為主,飲食費用在生活費用中占據重要位置。根據估算,學生每天大約用于基本飲食的費用為8元,按此推算,每月的飲食開支大約在250元左右。
許多女生的飲食費用在300元以下,有的為了保持身材而控制飲食,有的則為了節(jié)省開支忽略營養(yǎng),對健康飲食知識的了解顯得不足。在討論中,一些同學提到,為了購買一款手機或者換上當季最新款,有的同學寧愿節(jié)省其他必要開銷;一些男生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一些女生為了某款名牌化妝品或服裝,不惜借錢甚至冒險采取不當手段來滿足自身欲望,這些情況都反映出一些學生缺乏量入而出的意識,且虛榮心驅動力極易導致攀比心理的形成。當前大學生在消費中存在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失衡、攀比及奢侈浪費等問題,這與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缺乏引導密切相關。
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無圍墻”的校園中,與社會的各個層面緊密接觸。當一些大學生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與奢侈浪費等社會風氣的影響,若沒有及時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正確指導,容易形成心理趨同。特別是當家庭經濟條件能夠支持高消費時,這種思想便會在消費行為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更嚴重的是,一些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學生,為了滿足消費欲望,可能會做出損害他人利益甚至違法的行為。
構建節(jié)約型社會是我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建立節(jié)約型的消費模式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節(jié)約消費理念的引導,推動社會整體消費習慣的轉變,提倡文明、適度和合理的消費觀念,形成節(jié)約風尚顯得尤為重要。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梁,引導他們樹立艱苦樸素和勤儉節(jié)約的消費觀,反對奢侈浪費及盲目攀比,培養(yǎng)健康的消費理念,在當前構建節(jié)約型社會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要實現對大學生健康消費心理和行為的有效引導,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 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與研究。在思想理論教學中應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確保教學內容不再空洞無物。今后,應注重對大學生消費現狀的分析,關注他們消費心理和行為中的問題,努力找出解決方案。盡管調查研究過程艱巨,但作為教育者應首先樹立勤奮探索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及理論結合實際的思維模式。
(二) 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和科學的消費意識。引導學生在個人消費時牢記光榮傳統(tǒng),合理規(guī)劃,使個人消費水平與家庭條件相匹配。當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動經濟發(fā)展和市場繁榮也需鼓勵合理消費。如果不考慮自身經濟狀況盲目追求奢華消費,其危害不言而喻。思政教育者需要及時分析社會消費主義現象,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心態(tài),成為理性的消費者。
(三) 加強大學生財商的培養(yǎng)。財商,即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表現在對金錢的理性認知與運用能力。財商與智商、情商并列為現代社會必備素質,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正確理解金錢及其規(guī)律的能力;二是有效運用金錢及其規(guī)律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課及德育課程中,圍繞這兩方面設置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以達到教育目的。
(四) 推動大學生健康消費風氣的形成,成為節(jié)約型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的校風建設應重視育人的原則,關注大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助力學業(yè)的成功。建議將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yǎng)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與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相關的活動專題,并持之以恒。打造節(jié)約型校園環(huán)境,利用校園文化影響大學生培養(yǎng)理性健康的消費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風,培養(yǎng)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費習慣的社會人才。